
其他資訊
許禮安說死02
死神來了,誰知道?
今天在台南市立醫院聽繪本老師林雪貞演講「穿越死亡的生命陪伴」,提到生和死的差別:紅包、白包;鈔票、冥紙。她說:一般人不說「死」,卻講「往生」,可是往生應該是「活回來」,因此,「往生」真正的意思其實是「去死」。
每個人可能都曾經收到過「閻王的來信」,例如:老花眼、白髮、假牙、生病送急診、接到白帖、看電視新聞每天都有人死。唐朝韓愈「祭十二郎文」寫道:「吾年未四十,而視茫茫,而髮蒼蒼,而齒牙動搖」,這些訊號或症狀都可說是「閻王的來信」。
從出生到老死,這原本就是大自然的法則,所有生物都逃不過,人類當然不能例外。林義雄先生在《只有香如故》一書中提到:「將死的人需要的死亡,就像想睡的人需要的是睡眠,有時候抗拒它是錯誤而無益的。」
有個「腦筋急轉彎」的問題:「世界上死最多人的地方在哪裡?」不是在醫院,也不是在家裡,但是和這兩個場所都有關係。答案是:「在床上。」我都老實這樣說:「祝福你將來可以死在床上,不要怪我烏鴉嘴,因為你最好不是死在荒郊野外。」
古人覺得「曝屍荒野」是一件悲慘的事情,有時候是「五馬分屍」這種殘忍的刑罰之後的結尾,還有一種是「斬首示眾」與「棄市」,把個人的「死相」或死狀,公開展示以做為警告。不要說古代中國人殘忍野蠻,法國人在大革命時代,一樣把國王和貴族都一起送上斷頭台,讓大眾觀賞死亡的慘狀。
我的恩師余德慧教授在《詮釋現象心理學》提到:「比方以家庭來說,明明在生活裡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家破人亡的狀態,語言卻告訴我們家破人亡是很悲慘的。語言一給出就被放在另一個世界裡被觀看。」對所有人而言,到頭來「家破人亡」才是定局,現在的一切美滿幸福都只是暫時的假象,人世無常隨時會來臨。可是,因為我們把「家破人亡」當成慘劇,就永遠免不了生離死別的悲傷。
根據余老師的說法:人們活在世間的所有幸福美滿,都只是短暫而且有限的狀態,其實就像是個懸吊的花盆,不論花盆再如何穩固與精美,總有一天會掉落碎裂而終於能夠回歸大地,那是萬物共同的存有地,雖是必然而無言的結局,卻也是深藏在內心的不安與懼怖。
死神什麼時候會來,沒有人可以預先知道。我以前有位病人是個青春美少女,才二十歲出頭就已經肺癌轉移到骨頭、腦部和皮膚,是癌症末期的病人,可是起先外表完全看不出來。她曾經問我:「許醫師,你看我還有多久可以活?」我可沒上當,一來我是醫生不會算命,二來我知道之前已經有兩位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算過,但是她先後都活超過預測的長度,可以去砸醫師的招牌了。
我從事安寧療護服務以來已經將近二十年,許多末期病人和家屬曾經問過我:「還有多久?」早期我都會直接回答:「我連自己能夠活多久,我都不知道,怎麼可能知道你可以活多久!」或是「我如果知道你可以活多久,大概可以在醫院門口擺一攤來算命,說不定收入會比我現在當醫生還要多呢!」
曾經有位胰臟癌的阿嬤住進安寧病房,家人都有心理準備,知道阿嬤就快死了。但是,阿嬤最疼愛的金孫當兵入伍,不到一星期卻意外死在軍中,阿嬤一直問說:「金孫去當兵什麼時候可以回來?」家人猶豫著不知道該不該告訴阿嬤,我在心裡想著:「講不講其實都沒關係,反正祖孫倆很快就要相見了。」
家人有心理準備的,還沒死;沒準備的,卻忽然就死了,誰會先死?那還不一定!死神來了,臨終者自身應該會知道,那是一種「切『身』、『體』會」的「身體感」。余德慧教授極力推薦的《好走》一書強調:「死亡是安全的。」可是,死神到底什麼時候會來,有誰能知道?
本書特色
■這本書讓你思考什麼?
作者很早就發現:對醫護人員、專業人士或許需要講理論與學術,可是對一般社會大眾卻一定要多講些故事。曾有學員跟我說:「我以前上過生死學的課,可是教授都在講理論,聽得很無聊。」我回答:「有些教授根本沒到過生死交關的現場,當然只能講理論啊!」我常說:「講理論很無趣而且很快就忘記,講故事卻讓人記憶猶新而且印象深刻,因此對社會大眾必須用故事來傳達觀念。」
死亡非我所能掌控,我對死亡無能為力。我唯一可以決定的是:在死亡來臨之前,我現在可以怎樣活著?我可以人云亦云、隨波逐流或同流合污、如行屍走肉般的活著,我也可以「眾人皆睡(醉)我獨醒,眾人皆濁我獨清」,活得與眾不同而且「目中無人」,這就是你想要活出怎麼樣的生命態度。
■這本書要讓你瞭解什麼?
?
在美國原來叫做「死亡學(Thanatology)」的東西,到台灣的大學教育,就變成「生死學」,潛意識裡面就是想用「生」的喜悅來稀釋「死」的恐怖,到中小學之後,就變個樣子成為「生命教育」,讓「死」字完全不被看見。
其實,「生命教育」的八大課綱其中之一是「臨終關懷」,把「死的恐怖」的稀釋度從二分之一急遽降到八分之一。可是,有個最根本的問題是:「假如你永遠不會死,請問需不需要生命教育?」原來「生死學與生命教育」的必要與重要,就是建立在「所有人都一定會死」的前提或基底之上。
既然是因為「所有人都一定會死」,才需要「生死學與生命教育」,卻連名稱都畏畏縮縮,感覺像是魚目混珠或掩耳盜鈴一樣,請問到底在怕什麼?
作者: 許禮安
新功能介紹- 出版社:海鴿
新功能介紹 - 出版日期:2016/09/28
- 語言:繁體中文
其他新聞
專家解析穴位在哪小腿痠
▲袁詠儀兒子才10歲就飆出高顏值,常被網友力拱出道。(圖/翻攝自扒圈圈、袁詠儀微博)
記者陳芊秀/綜合報導
香港女星袁詠儀育有10歲兒子張慕童(魔童),每次更新兒子帥照,高顏值被網友大讚「可以出道了!」她近日在銅鑼灣出席慈善活動,被問起兒子是否希望進入演藝圈,笑回「幸好沒有」,未來是否會不准孩子出道,語帶保留地說:「有些事很難控制的......。」
據港媒報導,袁詠儀覺得未來的事說不準,「當初媽媽不准我入行,我都沒有理她,有些事很難控制的,現在盡量和兒子講有些事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成功。」她透露曾帶魔童陪罹患腎臟病的小朋友到主題公園玩,見到兒子像大哥哥陪小朋友吃自助餐,心裡很感動。
▲袁詠儀銅鑼灣出席慈善活動,談兒子如果出道「有些事很難控制的。」(圖/CFP)
自認是合格母親的袁詠儀,會盡量實現兒子願望,但是仍然有做不到的事情,舉例說道:「他想見國際巨星,例如《鋼鐵人》小勞勃道尼,又問我認不認識成龍,他想見!」她笑兒子最近還想用暑假到巴塞隆納見球星。
★ 版權聲明:圖片為版權照片,由CFP視覺中國供《ETtoday新聞雲》專用,任何網站、報刊、電視台未經CFP許可,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,違者必究!
專家解析怎麼緩解美體#NEWS_CONTENT_2#
專家解析怎麼處理瘦腿
▼芭提雅海灘夜景。(圖/新華社)
本報訊
根據泰國政府部門的決定,11月1日開始,泰國20個著名海灘禁煙,違者將被處以最高10萬泰銖(約9萬新台幣)罰款甚至最長一年監禁。
這些海灘包括大家熟知的普吉島巴東海灘、芭堤雅海灘、蘇梅島波蔔海灘。
旅遊業是泰國經濟重要支柱,泰國每年接待超過3000萬遊客,海灘是熱門景點之一。不過,大量遊客湧入也造成環境問題。9月,巴東海灘一天之內清理出將近14萬個煙頭,占垃圾總量三分之一,促使政府部門下決心禁煙以保護景區環境。禁煙令今後可能覆蓋泰國全部海灘。
如果實在忍不住想抽煙,可以去專門劃定的吸煙區,還要記住把煙頭扔進垃圾桶。(新聞來源:新華社港台部提供)
84A88DF39F56B56C